查看原文
其他

悲情兰大落寞史

2018-03-01 学术志


来源 | 学术志(ID:xueshuzhi001)原创

文 | 梆博士    编辑:学妹


学术志(原学术中国)曾经多次盘点中国大学,

每次“中国最失落的十所大学”、

“中国最受委屈的大学“,

兰州大学都难逃其中,前面我们盘点了

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

今天我们聊聊最悲情的大学:

兰州大学

而且没有之一二字。



历史悠久根基深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创建于1909年,

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

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

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

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


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

1908年11月8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

甘肃法政馆呈请甘肃省当局,

将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

奏咨立案,呈请颁发关防,制定学堂章程,

呈报清政府学部(相当于现教育部)备案。

1909年(宣统元年),奉部令改法政馆为法政学堂,

划归甘肃提学使司主管。

法政学堂由王新桢迁设于兰州城内西大街,

1909年7月,法政学堂迁址,迁于城内西大街,

为兰州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址。

1909年10月,原法政馆的官班学员14人毕业。

1910年8月,招收法政别科一班。


1912年2月24日(民国元年二月二十四日),

革命军发动起义,甘肃保皇势力出兵围剿,

军费高昂,办学困难,

王新桢札至法政等学堂,通报甘肃提学使司教育总会及议长议绅商议,

决定本年度甘肃省只办存古学堂一所学堂,

暂时停办优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法政等学堂与农矿学堂四所学堂。


1912年2月26日,幕寿祺等28人集会于甘肃法政学堂,

甘肃终于3月19日宣布共和。

1913年3月,蔡大愚任法政学堂校长兼教务主任。

1913年7月,讲习科与法政别科同时毕业,

至此法政学堂结束,

法政专门学校启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关防"。

1913年12月,教育部任蔡大愚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

1917的1月13日,司法部司法总长张耀曾发布司法部第一号布告,

认可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全国七所法政学校。

1918年,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就展览会评定,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名列乙等。

1925年7月15日,奉冯玉祥令,

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批准将甘肃省立五族学校,

更名为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是1928年成立的兰州中山大学的一个来源。

1928年,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

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

一律取消"中山"二字。

兰州中山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甘肃大学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4年3月,改为国立甘肃学院。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


建国后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的兰大,无论在规模还是名望上,

都无法和中东部地区的大学比肩。

它真正开始在中国高教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是在1949年以后。

1949年,兰州解放,

兰州大学完整地回到了新中国人民手中。

其后,奉人民政府教育部令,

全国各地学校一律去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

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兰州大学在建国后获得了蓬勃发展,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

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成为14所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之一,

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

1959年,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

1960年,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西北地区是唯一的一所。


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

2009年,兰大迎来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并寄予厚望;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莅临百年校庆庆典,并发表讲话。


国家战略:黄金发展期


建国后的大发展,

新政权全面学习苏联,

处于版图腹心的兰州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高等教育的资源也因此向兰州大学倾斜。

那时候,兰州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

在“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7个在兰州。

兰州石油化工厂、兰州炼油厂

这两个后来被称为“共和国石化长子”的大项目的上马,

急需石化领域的人才,

兰大化学系因此得以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

为支援兰大建设,

当时的高教部还把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并入了兰大,

并且从东部地区的复旦、南大等高校调来一批教师和研究生,

又从北大分配来一批研究生,

使得兰大化学系的师资力量瞬间变强。

如今,化学系仍旧是兰州大学科研实力最强的专业,

在全球学科排名中进入前1‰。


那个时代,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非科研,

国家经费也主要是按教师人头来划拨,

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均衡,

高校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

唯一体现差别的就是教师工资——不是东部比西部高,而是正好相反

在计划经济时代,

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

同样是大学老师,在西部地区领到的工资大概比在东部地区高三分之一,

多十几块钱。

这在当时对于兰大招徕人才、

稳定军心起了巨大作用。


兰州大学办学成绩优异,涌现出众多优秀学生,

1980年,李政道到中国为美国哥伦比亚、哈佛等名牌大学物理系招收研究生,在为此所设的全国联考中,兰大物理系学生取得第一名;

1981~1989年,兰大化学系学生在全国重点大学化学专业学生赴美研究生计划考试中,连续5届名列第一。


在各高校1977年后的本科生里,

兰大毕业生当选院士的数量居全国第7名,

如果排除因合并了众多院校而稍稍领先的吉林大学与浙江大学,

兰大实际上能排到第5。

由于现在最年轻的一批院士都是在1980年代上大学的,

因此这一数据说明了兰大那一时期本科教育的实力。

1995年,《科技日报》于7月18日,

发文报道了“兰大现象”。

文章称,在地域偏远、信息不灵、国家财政收入和师资力量投入

比东部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条件下,

兰大的教学、科研却长期名列前茅,

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3名,

在全国50多个国家级理科基础科学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

兰大占了4个,在全国也排第3名。

同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了中国最好的13所大学,

兰大排名第6。

然而,实际上这已是兰大鼎盛时期的余音。


学术上,尽管综合排名不高,

兰大在传统的理学学科上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而且算得上均衡,

化学物理学生态学生命科学地理学气象学数学,

每个学科都可以稳定在国内学术的第二方阵,

化学中的有机化学,物理中的磁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

大约可以算国内顶级之一。

草业科学比较小众,

兰大在这个领域可以达到秒杀其他的实力,

这个领域里面仅有的两个院士都在兰大,

草业学会的半数以上席位都被兰大占据。


落寞与失血


收入的差距

1986年左右,

改革开放成果开始显现,东西部差距逐步拉大,

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地方高校

财力充足,教师待遇优厚,

也有足够的资金招募优秀人才,

尤其是领军人物。

兰州大学,地处西部,财政除了国家划拨之外,得到地方支援很少,

自然无法和东南部地区的大学抗衡。

2001年,兰大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

根据省部共建的政策,教育部与地方通常按1:1的比例划拨配套建设经费,

但在甘肃,这一比例被调整为1:0.5。

而且,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实际上有累计5.4亿元的配套资金一直没有落实。


科研经费的差距

真正拉大差距的是项目经费,

要根据学校的科研成果、

实验室面积、设备、去年获奖情况等等来计算,

而在这些指标上兰大都不占优势。

同时,在科研经费中,除了国家直接下拨的经费之外,

兰大在竞争性项目上的经费也少得可怜,

更不用提从企业获得的研究经费。

至于产业,兰大主要靠一些房租收入,

与那些拥有众多知名校办企业的东部高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今年4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部属75所高校2017年预算数据,

其中兰大预算总额为31亿元人民币,排第44名。


自然环境的差距

有更多的人,

是为了外校更好的待遇、

事业发展空间及子女教育和就业居住环境而去的。

到了1999年高教改革,

“985工程”大学实施省部共建的政策,

即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985”大学。

东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对大学支持力度的巨大差距,

更是造成了兰大教师向沿海发达地区的院校流动。

从1990年初到1999年之前,地方办大学兴起。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高校挖走了兰大的很多老师,

如1995年,合并了几所地方老院校的青岛大学正式成立,

其中文系几乎是完全依靠兰大的师资而建的。

在兰大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

一些东部高校派专人长期驻守在学校周边的宾馆,专门挖人。


一切都与钱相关。

根据17年3月31日兰大人事处的招聘广告,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来兰大,

将获得50万元一次性补助及不低于40万元的年薪;

不小于130平方米的人才周转公寓,享受50万元住房补贴、安家费;

在国家提供的科研启动经费基础上,还有200万~300万元配套经费。

40万年薪看起来不低,但是比较起来就未必了,

佛山科技学院是一所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二本院校

除了能享受中央财政资助个人补贴100万元、

广东省资助科研补贴100万元和50万元个人补贴外,

学校还将按照“人才特区”二级特聘教授的待遇,

提供最高150万元年薪及20万元安家费,

此外还有最高250万元的购房补贴和120平方米的周转房,

5年合计超过1150万元薪金。


学生也外流

兰大优秀研究生的流失也非常严重。

2014年,教育部实施保研新政,凡保研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研院校。

此规定一出,造成兰大保送研究生

几乎全都外流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名校。

“兰州这么个西部地方,留不住学生,

大部分都跑掉了,又吸引不来外地学生。

这种现象,估计很多学校都有,但是没有像兰州大学这么严重。”

据说有一位上海籍新生,

坐着校车,带着行李,路上吃没吃火锅不知道啊,

到了夏官营,

下车环顾四周以后就掉头上车回家复读了。


她流失的人才可以再造一所兰大


那么兰大到底流失了多少人才呢?(不完全统计)

中科院院士:刘有成,94年后也就一直在中科大工作

陈耀祖:已经去世,分析化学家,94年后在浙江大学

葛墨林:物理学家,南开大学

邝宇平:核物理学家,清华大学

工程院院士:赵国藩,现在大连理工大学

王顺金: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数次进入院士提名,现在四川大学

方小敏: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李卫东: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在南开大学

张大勇:长江学者,现在北师大

汤任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生班毕业,兰大80年代的博导

陈庆益: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现在华中科技大学

徐躬耦: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原兰州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教授

王明亮:原任兰州大学数学系主任、甘肃省数学会理事长,现在河南科技大学

周其林:长江学者,金属有机方向专家,现在南开

程昌钧:博士生导师,1996年调往上海大学后,任上海大学力学系主任

朱正佑:博士生导师, 1996年调往上海大学

段京肃:博士生导师,原新闻院长,现在南京大学

贾敬芬夫妇:生物系博导,90年代去了西北大学

王银邦:博士生导师曾任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目前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

牛慧恩:英国归国博士,城市规划专业,现在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志斌: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

赵鸿:厦门大学理论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客观的说,兰州大学的崛起是当时政策的关照,

那么后来,兰大的日渐衰败也是政策的疏远。

计划经济体制土崩瓦解了。

如今上网随便一搜,

“中国最失落的十所大学”

“中国最受委屈的十所大学”

“正在逐渐衰退的大学”等榜单,

仍拥有“985”与“211”光环的兰州大学总是榜上有名。

兰大曾受益于计划经济,却在市场经济时代进入持续滑落的轨道。

兰大校长王乘表示,“我们并不存在什么竞争对手,

假如真的有,我们现在唯一的对手就是国家政策。

成,靠的是政策;败,也是因为政策。”


看看知乎上,兰大人的自我评价:

兰大人自认为淳朴善良,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节俭,努力,勤劳,

当然学霸也很多。

气候条件很好,虽然很干,但是呢,

一年四季一套被子完全没问题,

夏天只有二十几度,根本不想回家有木有,

冬天暖气很给力,这是我喜欢兰大的地方。

然后,吃的,当然没有南方丰富为美味。不过,兰州的面食是一绝。

理科专业很牛,保送研究生国外MIT剑桥,

名校国内北大清华中科院也是很多的。

说到人文社科,想报兰大的要认真考虑考虑三思而后行。

当然保送研究生名额也是很多的。

作为社会科学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视野,经历,实习。

实话,兰大给不了你这些,

在兰州,几乎找不到什么好实习岗位,好公司没几个,

对于一个能上比兰大好的学校的朋友,

千万不要考虑兰大,因为来了你会后悔。

对于分数只能上兰大的同学,放心大胆的来吧,受益匪浅。

纵使我和很多兰大人一样经常骂兰大,但,心里怀着感激,朴实,勤恳,是兰大赋予我最大的的财富,我将受益终生。


资料来源:兰大官网、知乎、搜狐教育、百度百科  


点击图片阅读





学术志

是学术中国、知深的新家

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

学术知识服务不变,欢迎回家!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